包家巷的“南昌味”

江西晨报 2017-08-17 00:18: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每一座城市的饮食习惯都带有当地鲜明的特色。最近,年近古稀的程奶奶在包家巷摆摊,卖1毛钱小吃,25年不涨价的故事刷爆了朋友圈,连南昌籍明星邓超都表示:“拌藕,家乡的味道”“回南昌就去拜访”。包家巷位于南昌老城区的一隅,北至叠山路,南连建德观街,全长220米。

每一座城市的饮食习惯都带有当地鲜明的特色。最近,年近古稀的程奶奶在包家巷摆摊,卖1毛钱小吃,25年不涨价的故事刷爆了朋友圈,连南昌籍明星邓超都表示:“拌藕,家乡的味道”“回南昌就去拜访”。

包家巷位于南昌老城区的一隅,北至叠山路,南连建德观街,全长220米。这里不仅有正宗的南昌小吃,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小巷里曾有一个香火很旺的城隍庙。今天,《老街坊》带您领略包家巷的风土人情。

品尝地道小吃感受小巷风土人情

包家巷为老旧开放式住宅区,有很多建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宅,设施老化,楼间距小,采光不好。初秋的一个傍晚,记者从叠山路拐入包家巷,落日的余晖洒满了巷口。街角边,老大爷围坐在一起下棋、打牌;老奶奶则坐在家门口淘米,择菜;孩子们在路边嬉戏打闹,生活气息非常浓郁。走进包家巷深处,两旁斑驳的砖墙弥漫着一阵古雅气息。餐饮店门前人群拥挤,“姐妹餐馆”“眼镜子煎包汤包店”“小陈水煮”“陈记粉面馆”等餐饮店都是这条老街的特色店。没有花巧堂皇的装饰,没有喧嚣吵闹的音乐,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这里的小吃店并不起眼,也许一扭头就会错过。但这儿有最地道的“南昌味”。

包家巷的小吃能抓住您的味蕾,勾起儿时舌尖上的回忆。有人说,“看一个地方的小吃,就可以看出当地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这话形容包家巷再也合适不过,小巷里的商贩卖的小吃不仅品种繁多,而且价格实惠,花10元钱就能吃饱。如果您来到包家巷,请放缓脚步细品地道小吃,感受这条小巷的风土人情……

小巷里曾有一个香火很旺的城隍庙

头发花白的陈财道老人在包家巷35号的红砖房里住了整整60年。老人退休前是一名数学老师,如今虽已迈入耄耋之年,聊起天来思维却仍很清晰,“现在包家巷因为小吃火了起来,但最热闹的时候还是上世纪50年代前,因为当年小巷里有一个香火很旺的城隍庙……”关于城隍庙的记忆,陈财道省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记者沿着蜿蜒的小巷走过一栋栋红砖板壁房,来到靠近工人文化宫的位置,“这里就是城隍庙,以前每户人家都能通往城隍庙,但是现在被封起来了,走不过去。”陈财道说。记者沿着蜿蜒的小巷来到包家巷3号附近,这里是一处低矮陈旧的民宅,后面一连三栋都是前后相连的红砖平房。“城隍庙大殿旁边原来有一片道士居住的房屋,现在依然存在。这三栋房子以前是城隍庙道士的住所。”陈财道告诉记者,“城隍庙可容纳上千人,数百年来香火不断,庙里的青砖、灰瓦、梁柱都是清朝建筑风格。以前城隍庙里面有十殿阎君、十八地府、城隍菩萨、城隍奶奶、四大金刚、观音菩萨等,十八地府里的塑像很吓人,夏天时我们附近的老街坊吃完午饭就要到庙里去乘凉……城隍是顺从人们的愿望无中生有的保护神,因而全国统称为“城隍”。但是从宋代开始,人们逐渐把城隍人性化,纷纷把历史上的清官或忠烈封为本城城隍。

据清朝陈宏绪的《江城名迹记》记载,南昌有过两任城隍,排名前列任城隍是汉朝初期的大将军灌婴,第二任城隍是明朝的布政使黄公卿。据《南昌府志》记载:“城隍庙始建于宋嘉佑年间(大约公元1049年),清乾隆时做过一次大修。”虽然南昌的城隍庙现在已经看不到遗址,但是根据清朝乾隆年间的《南昌府志》中的《南昌府治图》、《三湖九津图》,可以推断南昌城隍庙的原址就在象山北路西面的工人文化宫。陈财道说,“包家巷附近的城隍庙1958年被拆除,遗址上建起了南昌市政府招待所(现在的工人文化宫)。”此刻,夕阳斜映着包家巷,各种飘香的小吃被烹饪出来,厨师、食客的甜蜜笑容形成了小巷里一幅幅温馨画面,食客们惬意地享受着舌尖上的幸福,流连忘返。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