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洪制瓷】瓷都之美-奇洪制瓷发展纪实报道

搜狐焦点家居南昌站 2021-06-25 18:04:15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它是高安乃至整个江西陶瓷产业的一面旗帜,它推动了江西陶瓷产业的发展。但同时它也是一家被人遗忘了的企业,因为到目前,很难找到任何跟它有关的文献记载。但它不该被遗忘。

编者:它是高安乃至整个江西陶瓷产业的一面旗帜,它推动了江西陶瓷产业的发展。但同时它也是一家被人遗忘了的企业,因为到目前,很难找到任何跟它有关的文献记载。但它不该被遗忘。

“我如流浪儿般赤着双脚走来,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在1995年~2021年26年的时间里,社会发展沉浮中,奇洪制瓷历经坎坷与曲折、奋进与澎湃,它的命运折射出了这个时代的进步。

探求历史的完整性,回忆这个时代的故事。

 “我永远都忘不了那段时光。”余纯棵将身体前倾,用手不停地拍着大腿,声音开始洪亮起来。

他端起茶座放在茶几上,拿起茶壶将刚烧好的水注入茶壶,滤网滤掉茶叶,倒入茶杯中,随即搬了张椅子坐了下来。作为老景德镇人,一旦开始叙述建厂初期的时候,余纯棵便迅速沉浸在回忆当中,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了坎坷与曲折、奋进与澎湃的时代。

余纯棵将生命中最宝贵的十几年时间给予了奇洪制瓷,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到景德镇远近闻名的供应商大户,见证了奇洪制瓷初期的艰难时刻,也正经历了它的成长,进步。     

故事要从20多年前开始。

起于微末

1995年,那是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国营景德镇新华瓷厂的改制倒闭,市场上关于少数民族用瓷一度无人问津。当时,一些少数民族的商人来到景德镇,四处寻找能够给他们生产自己民族文化的瓷器,但此时,景德镇已经没有任何一家瓷厂愿意去生产这样的瓷器了。

此时,余纯棵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去到西藏。余纯棵刚到西藏,就立刻投身到了基层。街上行人熙熙攘攘,老阿嫲一手里拿着转经轮,一手拿着藏碗,一边走,一边为自己病重的子女祈福。余纯棵看到老阿嫲的碗,岁月在碗上留下的痕迹居然比老阿嫲还多。里面装着滚烫的酥油茶,老阿嫲却还要紧紧的握着,不能让茶撒出来。看到这里,余纯棵心中大受震惊,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也要让这里的人用上景德镇工艺,不会烫手的瓷器。带着这一份心,余纯棵回到了景德镇

1996年,建厂之初,瓷厂的名字还是景德镇瓷厂,做的是景德镇的通货与最普通的陶瓷碗碟。然而在不断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余厂长逐步了解了客户真正的需求:以现在的经济条件,人们需要的并不是司空见惯的通货,而是更高水准,更高品质的茶餐具。于是余厂长毅然转型,开始研究起更高档的瓷器。

时势造英雄

2000年,钻研创新之路绝不平坦,只有有心有能者可以在无数付出后获得丰厚的回报。厂长余纯棵两子相继出生,事业与家庭的压力逐渐的增大,余厂长下定决心决定一定要改变,做一个全新的品牌,在保证产品的高质量的同时,推出高端的茶餐具,并取两子名字将厂子起名【奇洪制瓷】,讲到这时,余厂长双眼炯炯说道:”这个厂子就是我的第三个儿子。”

种种考量下,余厂长放弃了曾经位于景德镇市市内的窑口,毅然决然地将厂搬到了远离市区的地段。当时这里甚至都还是一片未被开发的黄土地,但是瓷厂人都坚信,万丈高楼平地起。瓷厂员工和建筑工人们一起夯土筑基,一点点将【奇洪制瓷】所需的设施从黄土地里堆砌了起来。

2006年,研究陶瓷工艺不能闭门造车,奇洪制瓷深知这一点,充分利用了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制瓷环境。奇洪制瓷就不断学习吸收各个窑口,各种名瓷的烧制手法,并花费心血整合改良,耐心雕琢技术至成熟并积极创新,一路发展至今。高白泥,仿古釉,是奇洪制瓷厂的一绝。这种手法能让瓷器保有“声如磬,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的景德镇传统特色的同时,染上一层像是由时间自然沉淀下来的淡灰色。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在平常生活之中能享受古味悠长,这样的瓷器自然广受欢迎。

当然,奇洪制瓷还有“一绝”。曾经,极高的烧制工艺和极低的成瓷率,让许多陶瓷圈中人也望“郎窑红”而却步。【要想穷,烧郎红】,即使是老厂,听了郎窑红都连连摇头。但奇洪制瓷看到了郎窑红的潜力,不畏艰苦、不惧挫折,在数次失败后,终于寻找到了真正适合郎窑红的温度,让这一抹明艳的红重回制瓷舞台。

“不断成长”善缘助推企业腾飞

2013年,凭着精湛的造瓷技术和潜心钻研,以其只为好瓷器的态度,让奇洪制瓷接到了数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些年里,余厂长不忘初心,一直在把好的产品给到西藏,善心结善缘,几位西藏活佛看到了奇洪制瓷的产品后,亲自来到了奇洪制瓷。活佛们把他们十分看重的自用瓷碗交给奇洪,希望奇洪制瓷能够批量生产,让他们的信众也能和活佛本人一样,用上这意义深重的瓷碗。面对要求极其严苛的活佛,余厂长也没有推就。因为余厂长深知,这不仅是高水平的客户需求,更是带着信仰的文化传承。在奇洪制瓷的不懈努力下,最终成功地复制出了活佛的碗,并得到了保质保量生产的方法,为西藏的文化传承贡献了一份力量。从此,在西北地区,奇洪制瓷的名字被活佛和信众们记在心里,友好的交流一直延续到现在。

左:西藏益西求珠活佛

右:奇洪制瓷厂长余纯棵

2018年,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西藏博物馆的负责人找到奇洪制瓷,希望余厂长可以参与还原曾经风靡西藏的藏蓝浮雕金龙净水碗和珐琅三多福寿净水碗。矿釉原本就是一大挑战,更别说还要在上面浮雕精美的金龙。奇洪制瓷再次拿出钻研精神,不断探索,前后重复试验了几十次,终于成功做出了让博物馆专家都满意的成品。

年末时,故宫博物院为响应一带一路,也选定奇洪制瓷,并带来了故宫博物院的珍藏:康熙帝赏赐给功臣的十二花神杯。故宫希望奇洪制瓷能以十二花神杯为蓝本,生产出精美且意义非凡的瓷器,作为赠送给外国友人的珍贵礼物。奇洪制瓷也不负众望,细致考究、还原康熙年间的画工技艺,在每一道笔锋处寻找当年的影子。最终的产品令故宫博物院也点头称赞,任务再次圆满完成。

放眼美好未来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全球。在这样特殊的时期,甘孜五明佛学院向奇洪制瓷寄来十万颗甘露丸,委托奇洪制瓷生产了三万只祈福碗,发放给那些因疫情受到生活影响的人。奇洪制瓷也衷心希望疫情能早日平息,所有人都能平安渡过难关。带着这种祈愿,工厂上上下下在严守卫生健康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尽力加班加点地制作,最后三万只碗也全部平安地送到了人们的手中,为他们带去了祝福。

奇洪制瓷出产的陶瓷制品,样式繁多、精美考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而最宝贵的,还是印刻在每一件瓷器背后奇洪制瓷厂对陶瓷的爱和深切的人文精神。奇洪制瓷多年来在丰富多彩的合作中广受国内外友人的好评,这些都将激励奇洪在陶瓷工艺之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关于奇洪制瓷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